举重项目大众化在国内的萌芽、现状、困境与展望 | Gaby
群众基础的真空状态
与中国举重队的辉煌历史和制霸世界举坛的地位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广大群众对于举重的了解和参与在其成立后的半个世纪内几乎处于真空状态。
生活中看不到举重
举重对普通人而言只存在于屏幕里四年一度的奥运会中。
我们看不到日常生活中有举重的场所,或者有人练举重。
体制之外,举重项目不存在似的。我们跟电视上的运动员仿佛生活在两个世界。
原谅我的不严谨,但我2015年年初回国的时候在百度上搜索“举重俱乐部”词条时,只有一个广东的健身健美协会蹦了出来。
打篮球、踢足球的人很多,打羽毛球、乒乓球的人也不少,玩举重的人,没有。
负面刻板印象严重
正是由于举重出现在大众面前的机会很少,所以奥运会上最高水平的对决就变成了大家对举重最直观最刻板的感受来源了。
大众眼里举重运动员的形象的标签无非就是这么几个身材很壮、腿很粗、个子不高、要么是大胖子。
由于本身举起的是极限重量,所以不了解项目的化,运动员本身的形象多少也被妖魔化。面目狰狞,女性运动员远不如跳水、体操项目的纤细形象的女性运动员受欢迎。
由于极限重量的举重比赛的呈现,往往大家心里也会觉得大重量会把人腰压坏、练举重的人长不高、举重是男人的专属、女性不该接触等由于无知所造成的不科学的偏见。
练习举重本身并不被大众接受,直到今天举重爱好者也承受着非常大的偏见。
举重项目大众化才刚刚开始
萌芽
举重大众化的发展不能不感谢CrossFit来到中国市场。
2014年可以看作是CrossFit在中国开始的元年,在这一年举办了第一次CrossFit Level 1 Trainer的培训。
而举重是CrossFit里最重要的一项,为什么这么说,我们来看CrossFit里9大基本动作全部逃脱不出举重的范畴。
· CrossFit 9大基本动作,图片来源于CrossFit官网
在CrossFit的兴起下,举重在一小部分人群心中播下火种。虽然技艺远未精湛,但是国内第一批杠铃爱好者正式出现。
直到2015年底Venus Weightlifting Club(女神举重俱乐部)的成立,意味着中国历史上第一家民间商业形式的举重俱乐部的出现。和举重大众化在真正意义上迈出了第一步。
·2016年8月的首届“女神杯”举重体能挑战赛
发展和现状
随着CrossFit的发展而发展
在过去的四年间,CrossFit在中国经历了缓慢而曲折的发展,而绝大部分举重人群也是随着CrossFit人数的增加而增加。
商业健身房和工作室中出现
部分健身场所能够见到奥林匹克举重的配套设施。(举重台、奥杆和橡胶片)。
即使不够配套,奥杆和橡胶片也出现在了越来越多的商健和工作室中。
我们也常常能看到有人在练习抓举和翻铃的动作。
举重培训类课程的出现及退役运动员下海
越来越多的退役举重运动员下海以教练员的身份进入市场出现在CrossFit馆或者工作室中。举重为卖点的课程和培训也开始出现。 无论是场馆和个人开始希望以举重为卖点来盈利。
各类以杠铃运动为特色的民间赛事
民间以“女神杯”系列举重赛事为代表的业余举重比赛,CrossFit比赛、各类型混合体能比赛、力量举比赛,广义上的举重(weightlifting)的比赛更多地出现在众人面前。
上游器材商的出现
上游举重器械不再是固定的几家专供体制内的老牌子。
吕小军、Cluster等以体制外市场为目标的新兴年轻品牌纷纷出现,正在以赞助赛事、运动员、参加展会等形式,努力拼搏出自己的一片市场份额。
官方支持
中国举重协会于2018年8月开设了官方微信号“举重若轻”持续更新至现在。和国际举联(IWF)于今年5月也开设了官方公众微信号,但是还没有更新推送。
特别值得关注的是举协馆微最近推送的一条“国家举重队携手中青旅联科,举重项目市场开发及传播推广全面升级” 文章,表明中国举重队已将自己的形象及IP交给了专业的市场运营团队打造。具体效果如何尚不得而知,但是这散发了一个明确的信号,就是当局认识到了举重市场传播的重要性,并且迈出了关键的一步。
局限与困境
仍然是极小众运动
根据2018中国健身行业数据显示:中国健身俱乐部46050家。
· 图片及数据来源于《2018中国健身行业数据报告》X三体云动联合发布,作者GymSquare编辑部
根据CrossFit中文场馆页面显示到目前为止中国一共有注册CrossFit box 127家。
举重俱乐部则一只手数得过来,大部分还是依托于CrossFit或者体适能训练,不能独立成活。
数字很直接了当地表明了举重仍然是一门极为小众的运动。发展也是刚开始,还十分缓慢。
大众刻板印象严重,教育难度高
前文提到了大众对于举重项目的刻板印象,很难打破他们的固有观念。
所以在举重被贴上下众多负面标签的劣势下,如何打破大众的迷思,让他们有机会能够了解举重的相关信息,能够接受举重知识的教育,也是相当重要的。
只有接受了相关的教育才能更好的去欣赏。不仅是举重,艺术、文学、音乐都是。
所以首先一点要在举重的普及和教育上下功夫。
相关人才和场馆的匮乏
虽然我们有很多退役运动员逐渐加入了举重市场,
也有不少的CF教练,但是举重才在国内兴起,CF教练缺乏专业举重技巧,而退役运动员缺乏教学逻辑和经验也是不可否认的问题。
举重爱好者和小白能找的素材无论是线上还是线下都非常少。
除了专业人才之外,更多的时候,举重爱好者甚至是找不到一个可以练习举重运动的场所,在有些健身房做抓挺举动作由于少见或者噪音和震动问题是更不受健身房欢迎。
但是相信随着时间的流逝,经验的累积和市场的成熟,这些问题都是可以解决和克服的。
思想陈旧和创意的缺乏
对于举重推广者和爱好者来说,当我们了解和习惯了举重之后,往往会固步自封,在推广举重的时候经常会觉得自己多厉害,奥林匹克举重处于力量训练的金字塔顶端。抓举挺举最棒,商健什么的都看不上。
觉得举重就应该是怎样怎样,却往往忽略了不同人群的诉求以及举重的多样性和各种可能性。 无谓的自信和自负往往导致视野越来越狭隘。
没有人的市场成为不了市场。
举重的发展和展望
随着健身市场的发展而发展
当然我们可以看到,中国的健身市场尚属初期,我们可以看到美国的健身人口占总人数的1/5. 而中国只有3%。举重大众化的发展只有短短4-5年,而任何事物的发展在开端总是阻力大且缓慢的。
· 图片及数据来源于《2018中国健身行业数据报告》X三体云动联合发布,作者GymSquare编辑部
我们还是应该怀着乐观的态度去看待举重的未来,毕竟现在举重爱好的成本也不低。CrossFit场馆的年费在1万4-1万8之间,远高于一般商健。(虽然CF场馆普遍不赚钱,这也是另外一个问题。)
爱好举重的人群普遍也是有着海外留学背景的受教育程度比较高的人才。能打动这一批人,让他们心甘情愿地掏钱去举铁,说明举重还是有自己独特的魅力的。
而大城市里这些中产阶级的代表身体力行地为其代言,本事也是具有很强传播优势,只是如何去打好这张牌而已。
举重or not 举重
在健身市场广受欢迎的莱美团操课程(Les Mills)的最受欢迎的课程之一Body pump,在操房一定是排在午饭或者下班后这种最黄金的时段。
首先课程本来就是以负重为核心而设计的。属于大范畴内的举重。
接着第四节的背部训练一定会加入奥林匹克举重元素,比如说经典的Clean & Press和最近出现的Snatch Pull。大家都练得很开心, 可是大家都不知道这就是奥林匹克举重,可是这重要吗?
举重毕竟玩的人还是少,对初学爱好者的门槛往往不是在力量,而是在灵活度和柔韧性上。是否可以从举重的精髓之处来提取某一些动作,改善会员的体态啊,动作以及爆发力,这是不是也是一条路呢?
举重可以是奥林匹克举重的形式比如说纯粹的抓举和挺举。当然也可以是更多,以所有可能的形式去尝试去推广举重,不要给举重定下条条框框,特别是不要在初期就给自己设限,不懂变通的下场往往就是自取灭亡。
举重人努力宣传,最后会不会还是影响的是那一小拨人呢?效率会不会太低了呢?破圈才是迎来大众,打开市场的途径,但是如何去破,大概都有自己的见解。
赛事和活动
亲身经历过举重比赛的人总是能体会到杠铃起落那一瞬间的魅力和激动人心的时刻。
在现场往往很难有人不被打动。大规模小规模的比赛我们应该多多组织,让举重爱好者有个目标和参与感,也让他们打动身边最近的一批人。赛事和活动最能激发运动项目的社区感。现代人寻求的不就是归属感么,让爱好举重的人们有更大的凝聚力,赛事也对运动项目往往有着最好的宣传效果。
但是大型赛事基本不赚钱,所以赛事主办方如何拉好赞助做好收支平衡也是一大难点和痛点,毕竟亏一两年OK,总不能一直亏下去吧。
青少年的培养
其实举重大众化有一个非常大的意义就是培养祖国下一代对举重的兴趣和爱好,着眼未来,让举重青少年的储备选材多样化,群众化。
现在在女神举重的少年班多数也都是会员的孩子。只有家长支持,孩子自己喜欢,其实才能将举重当兴趣爱好去培养。我们希望在不久的将来能看到许许多多的·举重少儿兴趣班。
储备和培养祖国下一代举重人才任重道远,让更多的孩子自发的喜欢上举重也是举重人的希望和追求。只有举重下一代人有着更大的群众基础、更多元化的构成是,举重大众化的未来才能真正意义上自立自强、蓬勃发展!
我们衷心祝福!
结语
笔者2015年至今一直身处举重大众化的洪流之中,也创立了Venus Weightlifting(女神举重)。在时间、精力和经济上都大量地投入到了举重项目中,有苦但是收获的更多的是开心, 有阻碍但收获的更多是支持。
毕竟有爱,所以更希望举重项目能够被更多的人了解、支持和喜爱。
前方的路道阻且长,但是我们一定会坚持走下去吧。为了举重!!!
Lift &Love & Peace.返回搜狐,查看更多